第19(第2/4 页)
,比如偷走手抄本的那个人,得到这首诗的暗示,先我们一步发现了秘密呢?
不管是年幼的我,还是其他什么人,大费周章的如此安排,很明显会得到一个结论——这首诗,表面理解,是指明了大体方位。再深入理解,已经把藏有秘密的地方,详细写进诗里。
逐句分析——
日照香炉生紫烟。按照生活常识,太阳只有在早晨或者傍晚,短短几分钟的时间,因自身颜色的变化,将云彩映得由红转紫。现在是早晨,瀑布激起的水雾升起,渐渐笼罩香炉峰的时候,正是赤红色太阳映在峰顶的时刻。
那时,水雾形成的白色云烟,会渐渐由红转赤,继而映成紫色。(“老山魈说咱们只有一白天时间,时间不多了。也在暗示了这一层意思。你蹲下身子再看看?”月饼讲到这里又补充了一句。我半蹲着看香炉峰,云烟果然成了淡红色。)
遥看瀑布挂前川。这一句隐藏了秘密的实际地点。诗的题目用“望”字起头,暗指所站位置,应该居于瀑布下方,这样才能用到形容抬头观察的“望”。
“遥”字顾名思义,不做解释。遥和望组成“遥望”这个常用词,是在告诉我们,“远远站在瀑布下方抬头看”。而我们所处的位置,视线基本和瀑布平行,也就无法看到云烟变幻颜色。
总而言之,前两句,实则是倒装句。正确的顺序是“遥看瀑布挂前川,日照香炉生紫烟”。只有这样,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时间,看到紫色烟雾。
当紫色烟雾出现时,也就是我们寻找秘密的时候。
飞流直下三千尺。这一句看似用了浪漫主义夸张手法描写,实则有几处很明显的逻辑漏洞,也是最关键的一句。
结合前一句的“遥看瀑布挂前川”,“挂”字很贴切形容了瀑布如同白练,挂在悬崖峭壁,方向是由上及下。
第三句里面的“飞”字,就显得很突兀了。“飞”,指的是由下及上飞起,和“挂”字完全矛盾。即便是描写瀑布喷涌而出,如同腾飞,可是飞的概念绝不会是“直下”,而且足有“三千尺”。这分明是“坠”的状态。
那么,会不会是把“坠”字暗藏,用“飞”字替代,只有想到这一层的人,才能进一步破解文字密码?
(“看似正确的错误,往往不会引起注意,更能隐藏秘密。”月饼扬扬眉毛,双手展开至极限,继续分析。)
秀峰瀑布,目测不超过百米,按照百米换算成尺,也就三百多尺。唐代度量衡,一尺比现代稍短,那么瀑布长度最多四百多尺。这个“三千尺”,仅仅是夸张手法么?
或者,瀑布下面,别有洞天?去的方式——坠,顺着瀑布流向,直下,三千尺的地方?
(“潭里?别不是龙宫?”我的嘴巴张得能塞进拳头,“三千尺啊,还没等到地方,憋也憋死了。”月饼不可置否地笑笑,接着分析最后一句。)
疑是银河落九天。银河,出现在夜间,九天,指极高的天空。可是,这首诗的时间是白天,怎么会出现只有夜间才有的景象呢?
疑,是怀疑。这一句的意思是,真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落下啊。既然是夸张比喻的描写手法,这个“疑”字就用得不是很恰当。把“疑是”换成“好似”,似乎更为贴切。
然而“疑是”,更能体现出作者,也就是李白的心理状态。这种主观心理活动与景物相结合的描写,更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,有极强的代入感。
那么,“疑”就是李白当时最真实的心理状态。他真的怀疑瀑布像银河从九天落下么?显然不是。
那他在怀疑什么?
自庐山有记载以来,成仙的传说数不胜数。李白仕途失意,纵情山水,寻求成仙之道,在他众多诗歌中时有体现。
如果他从某种不为人知的途径得知,庐山确实有一处地方,可登极仙府。当他抱着疑惑和探寻的心态,遥望秀峰瀑布,想到寻找仙府的方式——诗歌前三句做出的推论,最终还是疑惑占了上风,留下暗藏线索的七言绝句,败兴而归?
月饼难得一次讲这么多话,估计渴坏了,举着军用水壶灌了好几口。
“月公公,你这有点太扯了吧?”我很坚决地否定月饼的推断,“仅仅从躺着看瀑布,就延伸出整个脉络?你这不是推论,而是臆想。咱还是回去歇几天,把一切脉络整清楚了,再来也行。”
“你在桃花峪破译‘横看成岭侧成峰’的密码,不也是根据周边景物做的联想么?”月饼拧紧壶盖,很有深意地望着香炉峰,“那句平白添上的二层密码,似乎也在暗中提示,如何破解《望庐山瀑布》的文字游戏。”
“你侧着看,香炉峰是山峰形状。躺着看,是不是山岭?再想想老山魈讲的另外几句话?曾经有很多人应和了传说。难道这还不够明显么?”
我拔了一根野草,毫无意义地在手指上绕了几圈,不作任何回答。
“晓楼,按照你的智商,其实比我想的还明白,对么?”
我被说中心事,点了点头,没有言语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