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瑗·春心正是芭蕉叶1(第3/4 页)
没人见过,但早早夭折的儿子,两个爱若明珠的女儿,人呼为“大小郡主”,不过孩子的母亲是谁,也没人晓得。
赵瑗抬头,再次仔细审视了这两个少女,少女们在察觉到他的目光以后,毫不在乎地回看,表情竟然和那个异族人有七分相似。
电光火石之间,赵瑗明白过来,那个和赵熹……的异族人,正是乌珠。
金国制度与宋朝不同,还保留着最原始的贵族体系,乌珠作为太祖的儿子权力很大,在燕京开辟了“行台”,即行动自主权极高的小朝廷,他也因此常驻在燕京、汴京两地,谁能想到他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建康?
还不等赵瑗细想,赵熹笑着回答了少女的问话:“他有些事情,先回去了。这儿是哪里不好吗?不过没事,咱们马上就去临安了,在那里,你们想要什么都可以和我说。住小楼好吗?北方没有小楼,住着玩玩,就是那种高高的……”赵熹描述了一下,两个少女歪着头看他,他忽然又不说了,声音有点哀求的意味:“住一阵好么?”
灰袍人再次传达了她们的意思:“郡主不知道为什么要去临安。”
赵熹的声音很紧张:“他没有和你们说过吗?你们的母亲是我的姐妹,我是你们的……舅舅。在汉人的道理里,舅舅是很亲的,你们可以跟着舅舅住一阵,在南方玩一玩,散散心。”
灰袍人继续翻译,然而已经垂着头,他显然知道这些话不会是赵熹爱听的:“郡主们说,她们生下来就没有见过母亲,并不知母亲是谁,因此也不知舅舅。”
赵熹张了张嘴,好半天才找到自己的声音:“正、正是因为没有见过,所以才想着,带你们去母亲生活过的地方看一看。他也不想生下你们以后就……”他的脸上忽然落下一滴泪来,少女们看着他,叽里咕噜地和翻译说了几句话。
赵瑗感觉到有一点奇怪,但说不出来,然而翻译的下一句话掐断了他的思路:“郡主们说,如果、额、如果她们的母亲是您的姐妹的话,现在应该在五国城,为什么要去临安看呢?”
赵熹迅速眨眼睛,把眼泪水眨散,那种浓郁的悲伤弥漫开来:五国城太远了,我……”
少女的话再次打断了赵熹,赵熹抬着头,去听那些他根本听不懂的话,可是话语落下去很久,灰袍人也不敢翻译,最后是妹妹样的绿衫少女呵斥了一句什么,他才敢视死如归地开口:“郡主们说、说……”
赵熹满怀期望地看向他:“说什么?你休用转圜,只告诉我便是。”
灰袍人咬牙道:“郡主们说,您与其把她们接到临安去住一阵子,还不如想想办法,把自己的兄弟姐妹从五国城接回来。到时候,她们愿意在汴梁和自己的母亲团聚。”
汴梁已经属于金国,乌珠在那里常驻,她们作为乌珠的女儿,应该就是在汴梁长大的。
这和当众扇赵熹的脸没有区别,因为汴梁还是宋朝真正的首都。
可赵熹只是愣了一下:“我会想办法的……我只是想带你们去玩一玩,尽一个、一个舅舅的责任,我和你们的父亲已经说好了,他也同意的,就当散散心,到处玩一玩好么?除了临安,你们还有什么想去的地方吗?”
绿衫少女眨眨眼睛,挎着姐姐的胳膊,甜蜜地笑了,点了点头,说了两句话。
赵熹看到这个动作以后开心极了,问灰袍道:“成乐想要去哪里?”
灰袍大概反应了一下“成乐”是谁,心想这位小郡主哪来的汉名?但不管了,他眼睛一闭一睁,从实禀告:“小郡主说,她想去明州海上游玩,见证父亲的战功,您愿意陪她吗?”
建炎元年,皇帝赵熹在南京应天府登基,四太子乌珠自燕京出发,跨过黄河、越过长江,逼得赵熹从南下从扬州开始逃命,最后被逼无奈在明州出海,漂至温州,船行三月未敢着陆,时人称为“搜山检海”,是为乌珠最得意的战功之一。
现在,乌珠的女儿请赵熹再登临那片海域。
赵熹似乎一点异样也没察觉,只是笑了笑说:“可以呀,如果去海上的话,咱们要早一点。天热了,你会被晒黑的。”
然而绿衫的少女没有因为赵熹的同意而感到开心,反而扳下了嘴角,灰袍传达她的不满:“小郡主问,您为什么叫她‘成乐’?”
赵熹如实回答,好像那少女处于尊位,而他卑微那样:“汉人起名字的时候都有字辈。你母亲和我是一辈,儿女们都起一个‘成’字,所以我…我擅自给你起了个汉名叫成乐,赵成乐,你觉得好吗?”
“成乐?”绿衫少女的模仿能力很强,连音调也很标准,这一次,她加上了姓,“赵成乐?”
赵熹用力点了点头,少女面上的表情很迷惑,说了两句什么,赵熹立刻把目光投掷向灰袍。
灰袍看起来想找个地缝钻:“小郡主说,听闻汉人最重礼节,怎么、怎么您作为汉人的皇帝,这样没有道理?她说她是您的外甥女,怎么和您是一个姓呢?‘完颜’翻译成汉姓,是‘王’,她为什么要姓赵呢?她的名字叫习捻,她姐姐的名字叫蒲勒,寓意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。